阅读历史 |

第442章 环球航行(1 / 4)

加入书签

第442章 环球航行

“这是日后蒸汽机船和蒸汽机车的模型,您看看就是这样……”

站在太学的课题所内,朱棣与朱瞻壑兴致勃勃的打量着一个空旷的屋子。

屋子内有课题模型,也有课题内容,它的面积并不大,但却存放着大小上百种课题。

这些课题从农业到工业,几乎涵盖了朱棣他们所想象到的所有方面。

从简单的土化肥到尿素、再到磷肥和钾肥,仅仅是关于农业的一连串课题,一旦步步攻克,很有可能会让大明粮食亩产增长三成以上。

以大明当下的环境和土地情况,在耕地面积不增长的前提下,六亿五千余万亩耕地最多能养活一亿三千万人左右。

如果粮食亩产增加三成,那当下的耕地能多养活四千万人。

这还只是当下的耕地情况,如果以清朝关内和民国时期东北、交趾的耕地情况相加,那大明在这个低温期可以开垦的耕地不会低于二十亿亩,能养活四亿人口,而增长三成就是能多养活一亿多人。

粮食是大明的根本,也是大明日后控制大部分藩属国最好的手段。

“这个拖拉机,真能像你说的,一年能开垦几十亩荒地?”

父子爷孙三人在太学闲逛了一个时辰,最后才恋恋不舍的离开了这里。

爷爷和父亲还在,自己还得装孙子装儿子,等他们走了,自己就是最大。

蒸汽轮船更不用多说,它能大大缩短船只的航行时间,帮助大明统治南洋。

朱棣询问朱高煦,朱高煦也看着说道:“在校三万六千四百余人,只有四届,每年毕业人数不等,今年是六千七百余人。”

“如果能弄出来,那肯定能开垦几十亩甚至上百亩荒地,不过以朝廷的技术,现在还达不到标准。”

虽然朱高煦可以走蒸汽机拖拉机的路子,但他并没有见过蒸汽拖拉机,而且蒸汽动力需要燃料和水,对农民来说十分不方便。

上百年自己等不到,可几十年却没问题。

朱高煦没有妄自尊大,内燃机的许多技术标准都不是现如今大明可以达到的,他们连最基本的蒸汽机热效率都没能弄明白,让他们去研究内燃机,就好像让后世研究空天航母一样。

蒸汽机的出现,已经让朱棣意识到了日后的战争恐怕会彻底改变。

刚才在课题所里他已经听自家父亲说了,课题所内许多东西需要十几年乃至几十年,上百年的时间才能研发出来。

想到这些,坐在大辂之内的朱棣不免感叹:“有了这些东西,日后的儿孙肯定能超越你我。”

由于江宁、上元中学的开办,太学已经停止招募小学毕业学子,因此虽然太学外城还有数万学子,可他们或许就是太学最后几批学子。

等他们毕业之后,太学才会不分内外城,成为一个专心研究的地方。

明军的火炮之所以没有专门开设弹道学,选择让炮兵自己摸索,还不就是因为火炮标准不一致,每门火炮都有细微的不一样,每门火炮的弹道也会随之不一样。

七十一岁,这对于谁来说都是高寿了。

现在的战车可以用来防御火炮,需要人力推动,兵卒躲在后面。

蒸汽火车的成功是重要的一步,他确立了太学研究院的自信心,也让朱棣、朱高煦、朱瞻壑他们这三代当下和未来的君王看到了科学的无尽可能。

因此,他没有留下蒸汽拖拉机的课题,而是直接留下了内燃机和内燃拖拉机的课题。

火炮如此,更别说火枪和内燃机了。

当下战争的手段,朱棣已经看见过了,火车可以取代曾经上千里的漫长补给人力,有了它,明军甚至可以征服贫瘠的西域,可以随时从中原抽调十数万兵马前往四方平定叛乱。

“他们毕业后就是中学的教习对吧,现在数量有多少?”

虽然时代不同,但科技受限的基础材料、理论知识都大致相同。

那等到日后战车可以自己动起来,那兵卒一样可以躲在后面,用战车来抵挡炮弹。

对于一个君王来说,火车的作用可以是军事,也可以是民生,甚至可以是用于皇帝出巡、游玩所用,它的优点放在那里,是任何人都无法抗拒的。

即便自己活不到七十一,活到六十几,也能见证大明日后日新月异的变迁。

尤其是对于朱瞻壑这种从出生到如今,几乎没有离开过应天府的人来说,它的吸引力无疑是致命的。

内燃机所需要的钢铁质量大明可以达到,但达到不代表可以批量生产。

朱瞻壑在心底窃喜,十二岁的他还不知道生离死别有多么难受,也不知道自己肩头的担子有多重。

如果不是蒸汽火车研究成功,估计他们会对自己所学陷入深深怀疑。

“这些许多课题与模型,都是为了几十上百年后准备的,现在我们只要能利用好蒸汽机,就能让大明国力达到古今巅峰了。”

相较于他,朱棣和朱高煦则是关注大辂之外的情况。

其实课题所内的大部分课题,都只是朱高煦个人“异想天开”大概形容,亦或者弄出相应外貌的模型罢了。

另外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