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二十章 清华(1 / 2)

加入书签

舒服! 宁卫民就没有吃过这么舒服的饭! 自火锅以至葱花,就没有一件东西不是带着喜气的。 吃饱喝足后,宁卫民的口腔已被漂着一层油星和绿香菜叶的羊肉汤,给冲得滑腻顺当。 他的鼻腔也被一股子烤烟儿,熏得腾云驾雾般的快活。 甚至就连他的思想也已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几乎颠覆了原有的价值观。 是啊,肚子里有油水,生命才有意义。 要不都说民以食为天呢,肚子可是长在人的正中间。 这就是生命,这才是真理! 确实是破费了些,可这钱花得并不是没有道理的。 且不说为了师父本就该花。 就说像这样的涮羊肉,这样的口蘑羊肉锅子汤,今后是注定要绝迹的。 那跟吃鱼子酱和黑松露恐怕没什么区别,没什么不甘心的。 不过说实话,还别看已经吃得这么美了。 但距离做个真正的小神仙,那还差着一步呢。 因为用康老头儿的话说,肚子是饱了,可还得接茬再去洗个澡,才算是完美。 出了餐馆就是金鱼胡同。 康术德和宁卫民带着一包从旁边“丰盛公”顺手买的奶油炸糕过了街,直奔路西走。 其实也不用走多远,就几步道儿的事儿。 因为抬头就能看见,在人来人往的八面槽十字路口西北角,有个大门洞高台阶的门脸,那就是师徒俩要去的澡堂——清华园。 说起京城的浴池业,历史是真不短。 早在元大都建成时,就有澡堂出现。 但元明两代,仅仅是宫廷、寺院、官府才设置浴室,并非平民能享受到的。 京城浴池业真正兴旺发达起来,还是在清代。 由于民营浴池的出现,才致使京城遍布澡堂。 尤其清末民初的时候,不但京城遍布拥有池塘和官塘的传统澡堂,发展出了较为全面的搓澡和修脚之类的服务项目。 甚至还出现了仿照沪海样式建造的,拥有自来水、锅炉、电灯、暖气、电扇的“新式澡堂”。 于是由此引发了一场相当有声势的产业升级浪潮。 自此京城澡堂也有了“北堂”和“南堂”之分。 像八面槽路口这个三层楼高,砖木结构的清华园澡堂。 就是民国五年(1916年),由曹锟军政府的众议员董慕堂斥巨资,拆除了原先的“北堂”——东兴园澡堂,然后按照津门租界的洋楼式样重新修建的“南堂”。 另外比较有意思的是,其实就在宁卫民和康老头的住处奔南不出百步。 还有一家规模两层楼,名字同样响亮,且非常容易和此处混淆的一个澡堂子——清华池。 对,这就是日后说相声那位混“清华”学历的地方。 只是这时候的清华池还在它的原址——珠市口东头路北的位置。 也就是在丰泽园饭庄的对面,还没迁到湖广会馆那边去。 由此可见,那位名师宇宙、晃动乾坤的“大学问家”,顶多也就是“清华”分校毕业的。 而且很可能资历浅薄,恐怕年过三十才“粗通文墨”。 所以当宁卫民走到澡堂子门口,还没进去的时候,一看见大门上访白底红字儿的石雕门匾,他就乐上了。 扭头就跟康术德贫上了。 “老爷子,您看这字号嘿,真够巧的啊。咱家门口是清华池,这儿是清华园。这也不怕混淆了啊?我就不明白了,这都是澡堂子,除了一大点儿,一小点儿,这有什么区别啊?” 可没想到,一问出口就挨堵了。 “还有什么区别?我告诉你啊,区别大了。这就跟都是吃涮羊肉,大栅栏那是‘一条龙’,这边是‘顺风来’,虽然相似但不能等同的道理一样,一个是饭馆,一个是饭庄。这澡堂子也一样,同样分三六九等。” “原本京城最大的澡堂,是杨梅树斜街的东升平澡堂,可惜建国之后,政府就把那儿改为第一旅馆了。所以这个清华园,现在就是京城条件最好,面积最大的浴池了。” “你看,这儿是市中心的繁华之地啊,所以这个清华园,年头不但老,而且一直接待的都是东城的官僚政要,豪门公子。清华池可比不了。” “咱家门口那个清华池,那是清真澡堂,原来叫‘小沧浪’,小得很。直至三十年代,被宁夏军阀马福祥买下来改建成的两栋楼,才升格儿成了中型澡堂。” “去那儿的客人,过去都是逛完了大栅栏和八大胡同之后奔南走,或是居住南边的商贾去。解放之后也一样,这边都是文化人,当官的,南边就剩下贩夫走卒了。明白吗?要说区别,那就是差着地段,差着档次呢。” “这么跟你说吧,我要图省事就不带你来这儿了。我当然知道去‘一条龙’吃涮羊肉,去‘清华池’泡澡,比来这儿方便。之所以还要带你过来,就是带你开眼来的。” “好不容易出来花钱享受享受。要吃,咱就吃舒服了,要洗,咱今儿就洗痛快了。对不对?来吧,快跟我进来吧。你请我吃饭,我请你洗澡……” 嘿,居然让老爷子轻视了。 可说实话,宁卫民还真不服。 他是谁啊?什么洗浴中心没去过啊?什么保健项目没体验过啊? 为了摆平关系,最奢侈的地方,全套的,十几万的客他也请过。 他就不信了,这儿还能有让他开眼的地方? 不都是澡堂子吗?所谓老京城那套,他懂! 于是乎,一边跟着康术德往里走,他一边嘴里叨叨。 “老爷子,我承认,您说的都对。可正因为这里是王府井,地段太好了,我才担心呢。” “您看这儿,这么多人出来进去的,万一待会儿要咱俩等着‘脱筐’,那怎么办?您洗吗?等铺位那得排多咱去啊?” “我看,不如还是去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