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二百二十三章 心想事成(1 / 2)

加入书签

1980年5月,最轰动的事件,恐怕就是国家青年杂志发表一封署名潘晓的来信人生的路啊,怎么越走越窄了。

这篇反应失足青年苦恼和困惑的几乎搅动了共和国整个夏天的安宁。

最终引爆了一场六万多件来信来稿的大讨论。

可以说全国年轻人的心,都被这个虚构的人物,真实的情感,和进退两难的处境,所吸引着和牵动着。

无数的人为“潘晓”献计献策。

甚至不惜为其寄来包裹和钱物,献上自己的同情和爱心。

其实之所以会引起如此强烈的社会反响,与其说是我们的年轻人具有可贵的同情心。

倒不如说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这封信让年轻人群体联系到自身,产生了寄情效应更为恰当。

虽然并非每个人都走错了路。

但在这样前所未有的变革的时代,几乎人人都遭遇过现在的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和艰辛。

在这个过程里面对生活考验的迷茫和处于逆境的无助感,人人都是一样的。

眼下,大家伙迫切需要重新找到自己社会定位的诉求也是一样的。

用句实在话来说,那就是活在当下,人人都不容易。

只不过是失足青年,尤其是走错路的女孩子,更难一些罢了。

像宁卫民同样也有这样的感受。

很现实的一个问题,就是他真心想干的事儿根本没法干,憋屈得慌。

说实话,其实连当出租司机的想法都是宁卫民无奈之下的次级选择。

要打本心而论,他真正期望的是靠手里的本钱赶紧干个体、当倒儿爷去。

他不怕世俗的偏见,更有充足的见识和能力。

他绝对相信,自己只要随便干点什么,都肯定大把划拉钱啊。

而且在这年头,只要他手里的现金一转动起来。

别说邮票了,他还能买下更多的好东西。

日后成为富甲一方的京城首富,成为像“马老师”那样的收藏大家。

甚至是超过“马老师”的“江湖地位”,统统不是难事。

他还真的想看看自己随便摆出几个玩意,就把马老师馋得舍不得放手的样子。

可惜,不能啊。

他怎么都没想到,改革都已经第三个年了,政策上对个体户的限制还会这么大。

就拿这月来说,5月5日,京城市工商行政管理局刚刚发出通知。

说要放宽对个体工商业户的政策,同意待业青年和退休职工,根据社会需要从事个体经营。

可具体经营范围又放宽了多少呢?

实际上,除修鞋、修自行车、理发、缝纫等行业外。

新增加的只有经营房屋修缮、擦皮鞋、三轮车运输和代写书信这几种。

瞧瞧,全都是卖苦力和耍手艺的。

单纯的零售仍然属投机倒把的范畴。

所以这就纯没辙了。

商品经济大门只打开了一道小小的缝隙,他暂时还挤不过去。

那不想忍也得忍,不想等也得等啊。

至于说到区里提供的两个在别人看来相当不错的工作选项,他一个也看不上。

“北极熊”食品厂当工人?

没劲!他尊重工人,但不会像这年头的人那么崇拜。

而且离家太远,上班时间太长,工作量又大。

天天车间待着,肯定不舒服啊,东不暖来夏不凉啊。

虽然喝汽水是方便了,工资也比其他厂子多些。

可以他如今的经济条件,还在乎这个吗?

据说“北极熊”生产线还是二十年前的遗留呢,如今剥橘子皮还在靠手工。

一到橘子产季,工厂里橘子能堆得跟山一样,都能把工人的手扣烂了。

这是好差事?

当然,厂子有能力自己盖房分给职工,这福利当然不错。

可以他一个新丁的资格,什么时候才能论上?

何况他是谁啊?是那守株待兔的人吗?

只要私房政策松动,他肯定会主动出击,去买两套四合院过过大宅门的瘾儿的。

去重门旅馆当服务员?

那倒确实是比当工人轻省多了,而且离家也很近。

甚至如今服务行业底气足得很。

非但都不用给顾客笑脸,甚至可以随便跟顾客斗其乐无穷。

可说到底服务业就是伺候人的差事,工作性质已经决定了这点。

好说不好听啊。

他还记得有个法国作家在哪本书上写过。

说背人的落魄贫寒尚不要紧,抛头露面伺候人的活儿是绝不能干的。

因为久而久之,那些上等人是不会再以平等眼光来看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